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
来源:
科技日报
日期:2020-09-22
责编:
殷绪江
狂犬病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发病后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国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在所有传染病中排第四位。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基因组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称,他们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9月12日,论文通讯作者赵凌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终于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
通过大数据筛选找到“靶点”
赵凌告诉记者,狂犬病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被犬咬伤后接种疫苗需要打4到5针,有的患者会中途放弃,导致免疫失败。赵凌曾在2004年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狂犬病毒;2012年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组,8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赵凌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弄清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突破;二是开发新型疫苗,把疫苗免疫的针数降下来。这次发表的最新论文中,他们不仅在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药物靶点。
“这项研究,我们持续进行了5年。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大数据分析,我们率先找到了这个靶点。”赵凌说,它是一个表观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一个开关。关掉它,下游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对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EZH2是个明星分子,之前人们发现它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以它作为靶点设计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赵凌说,这是首次在神经元中发现能通过降解EZH2来抑制病毒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它被命名为EDAL。
狂犬病毒主要破坏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而这类病毒的基础研究目前仍然滞后,致病机理不甚明晰,因此这类病毒性疾病的有效防控和临床治疗面临极大的困难。
“狂犬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里面的致病机制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空白。”赵凌表示,这次新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些对抗狂犬病毒的特异性基因。之前的研究认为,狂犬病毒进入大脑以后就可以大肆增殖并对神经元进行破坏,神经元中没有对抗病毒的宿主基因。
赵凌说,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嗜神经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个机制的基础上,科学家有望找到有效抑制病毒的新靶点,从而开发出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
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
“以狂犬病为模型,我们可以解析更多嗜神经病毒的致病机制。”赵凌介绍,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免疫反应较弱、最容易被病毒攻占的地方。比如我们熟知的疱疹病毒、艾滋病毒、寨卡病毒等,其实都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赵凌说,这次研究还有一个更大的发现,之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开关”点(EZH2)结合lncRNA是非特异性的,而他们则找到了一个特异性的位点,颠覆了之前的传统观点。
“特异和非特异具有较大区别,比如说你可以针对靶点特异性的结合,缩小非特异性反应,对以后的药物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赵凌告诉记者,这为未来的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这次研究找到了一个抑制病毒的关键开关,并找到了控制这个开关的关键位点,未来可以研发出既能对抗病毒又能抗肿瘤的药物。

手机端
点一点或扫一扫
咨询、采访、合作、投稿等请致电:13911566744(含微信)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科技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科技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科技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1978751725@qq.com
本网公告:环球科技网从不发布负面新闻资讯,也绝不会发布负面信息。如发现负面信息链接请甄别是否为环球科技网所发。
本网系北京伯乐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所有。本网唯一域名(www.hqkjw.cn),其它域名链接均为假冒。望广大网民及企业主认真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