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咨询机构IDC发布了《IDC2018年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追踪报告》,本次报告取自2018年度各BI厂商的软件授权部分的销售额。从厂商份额占比图中可以清晰看出,中国BI市场的马太效应已经凸显,在这个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竞争趋势中,帆软软件以14.88%的市场占有率高居第一,延续了2017年的市场地位,并且领先第二名SAP公司4.6%。
数据来源:《IDC China Business Intelligence Software market Tracker, 2018》
连续两年获得此殊荣的帆软软件成立于2006年,一直深耕商业智能领域,13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的规模、地位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员也从3位创始人发展到全国员工总数超过1000。帆软如今的成绩,一方面源于客户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源于坚持了13年的几个内在特质。
13年持续专业深耕,只做行业“爆品”
在2018年的帆软新品发布暨用户体验日上,CEO陈炎讲述了公司一直以来的产品战略:“努力克制,少做产品而多做爆品”。其实早在2006年帆软成立,推出帆软第一款产品FineReportV3.0时,公司所有人都在根据市场需求来做产品,没有专职的销售,在基本功能完善之前,也坚决不大力投放市场。这种深耕精神也自然延续到第二款产品FineBI的整个研发和推广周期中。于是十余年的时间,FineReport和FineBI历经无数次沉淀与打磨,都被赋予了非常鲜明的个性定位。
企业级Web报表工具FineReport专注于复杂专业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其13年沉淀的强大功能模块使IT人员通过简单拖拽操作就可以制作出类似“满汉全席”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作品,并搭建数据决策分析系统,深层次的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等痛点。
而FineBI的定位是为业务人员自主分析所提供的新型BI工具,相比于FineReport,FineBI的使用更加自主化,业务人员使用它更像是在搭配物材丰富而又自由选择的自助餐,这种模式也使数据分析操作完美贴合具体应用场景,为公司战略和具体业务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这两款软件都通过不同的定位来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部门的具体应用场景。两款软件差别明显,但又相辅相成。著名品牌咨询师戴威.阿克曾说:独特的产品会赋予一个品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以产品为导向”的帆软凭借着两款特色鲜明的行业“爆品”,也获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
开放、自由、信任,打造内外两层生态圈
在知乎上,关于帆软有这样一条热评:“刚来帆软实习,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家伙天天和别人远程聊天,吵来吵去的,一周后才发现那家伙是公司老大。”而据公司员工讲述,刚入职的时候就可以在食堂和坐在对面的CEO陈炎聊上抖音,聊聊房价。
很难想象一家对技术和产品近乎偏执的公司却有着这么自由的内部氛围。除了财务、人力部门,所有人没有独立办公室,大家都坐同样的工位,都是平等的员工。这种充满自由、充分信任的氛围也吸引每年数百位985、211的优秀毕业生,冒着考核50%被淘汰的风险来面试帆软,因为每一个了解帆软的校招生都清楚来到这里能获得什么:扁平轻松的关系、真正的信任、充分的成长。
帆软的外部生态圈,可以从产品生态、社区生态和用户生态三个角度说起。早在2018年,天能集团CIO宋锐就说:“帆软有18万生态员工”,而如今帆软基于生态圈搭建的互动社区已经有22万用户,他们基于对帆软产品的信任,为帆软产品的打磨提供个性化的需求与创意。而很多个性化创意会落实成个性化插件,存放到帆软应用中心之中,在帆软标准版产品之外,根据用户的细分场景应用,满足了用户在定制化、易用性方面的需求。如今应用中心已经有197款插件,累计下载量39万次。可以说,一个小小的应用中心,就打通了帆软基于产品、社区、用户的三个局部生态圈。
坚持初心,有舍才有得
近几年,帆软似乎都能很聪明的做好每一个重大决定,这与公司决策层的“舍得”思维密切相关。就像帆软一直宣称的“不融资、不上市”一样。其实早在2012年左右,帆软就进入了资本市场的关注视野,更在2015年获得了众多知名创投方的橄榄枝。但是帆软的决策层考虑到融资后可能会让一些人由于资本获利的快感从而放弃奋斗的初心,而且基于帆软的确资金充足这一事实,还是决定舍弃这个暴富的机会,而是将精力放到如何服务客户、如何提高人均效率产出上。
其实,在服务客户方面,帆软同样践行者“舍得”思维。帆软在12月份就基本停止签单,全力号召回款,如果在年末还一直与客户签单,那么服务质量和资源就有可能跟不上,不利于客户。这种用心服务客户的初心,帆软一坚持就是13年。
此次IDC的报告从量化数据上指出帆软在中国BI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这是市场对帆软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一种肯定。同时,帆软抱着“让数据成为生产力”的愿景,一直以来也提供高规格的市场活动,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的道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