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福音还是商家噩梦?“仅退款”模式再探讨
来源:
紫金财经网
日期:2024-08-19
责编:
殷绪江
“仅退款”模式,是由国内电商平台拼多多率先推出的售后机制,即当消费者向平台申请“仅退款”后,如果商家在48小时内未进行操作,系统则会默认商家同意退款申请,自动发起退款。如今,“仅退款”已成为电商“标配”。
“仅退款”模式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但在运行过程中,也为部分恶意消费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创造了条件。这让不少商家对“仅退款”政策感到困扰,甚至出现了一些商家围堵电商平台总部,要求给予明确说法的事情。
有部分商家认为,这种模式对店铺正常经营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只要申请退货,平台就会推送“仅退款”的申请消息,很多消费者借此薅商家“羊毛”,退款不退货。这不仅会使商家损失货款,也破坏消费规则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仅退款”模式设立之初,确实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行至今日,越来越引发争议和思考:即“仅退款”是否应该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才能触发,而不能是无条件的。平台应该是中立的,不应该完全站在消费者一边,而应该更好的维护好公平的线上交易环境才是首要目的。
更进一步的,我们是否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时间段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其视为电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必然阵痛。当消费者、商家、平台方的天平向任何一侧倾斜的时候,行业都需要在探讨与摩擦中纠偏,对“仅退款”模式的完善,何尝不是一次推动行业进步的契机呢?
“羊毛党”与商家的斗争
“仅退款”模式初衷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退款方式,实际上是对传统电商退货流程的颠覆式创新。它试图通过简化退款流程,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从而增强电商平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然而,任何创新都可能带来副作用,“仅退款”模式也一样。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平衡,导致电商平台上的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
许多商家抱怨,平台方在处理消费者纠纷时往往偏袒消费者,导致商家权益受损。一些价格低的热门商品被频繁地“仅退款”,这使得不少商家对该政策的公平性产生了严重质疑。
“仅退款”模式的初衷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减少退货麻烦,并倒逼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拼多多作为“仅退款”政策的先行者,其执行力度极强,反响也最佳,使得这一政策迅速在电商行业中普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政策却成为一些消费者薅羊毛的“乐园”,他们利用政策漏洞,恶意申请“仅退款”,专门寻找价格低的产品进行购买,然后以各种理由申请“仅退款”。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利益,也破坏了电商平台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
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电商平台为了吸引商家入驻而放宽入驻标准有关。门槛降低的后果是泥沙俱下,商家也变得五花八门。特别是一些销售残次商品的商家得以入驻,他们利用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和流量,同时也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仅退款”模式无疑是这些残次品商家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一旦他们的商品因质量问题被多次“仅退款”,商家不仅要承担经济利益的损失,平台还会降低商家的权重与曝光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仅退款”模式是对不良商家的规范和限制。
不可否认的是,“仅退款”模式也会伤害到守法经营、合规经营的商家,特别是一些羊毛党的存在,他们在网上下单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交易,而是为了“薅羊毛”。在他们的交易之下,合规经营的商家,非常容易成为线上交易的实际利益损失者。
从长远来看,这是电商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阵痛,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才能找到更为合理和公平的规则。相比合规商家被羊毛党误伤的情况,平台方更愿意看到在规则制约下不法商家受到限制,甚至被逐出市场。“仅退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能够淘汰那些提供劣质商品和服务的商家,从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说到底,“仅退款”的本质是信任。电商平台要对得起商家的信任,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仅退款”模式也在调整
在电商江湖中,规则的每一次变动都波及万千商家与消费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近期,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对“仅退款”规则进行了调整,让这一事件的影响持续发酵。粗放的“仅退款”模式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退款途径,却也无形中抬高了商家的运营成本,这种成本的传导效应,最终也会伤害到消费者的权益和购物体验。因此,电商平台重新审视这一规则,寻求更加平衡的解决方案。
7月底,淘宝在电商行业中率先宣布“松绑”仅退款,面向全体商家优化“仅退款”模式。淘宝将依据新版体验分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权,对优质店铺减少或取消售后干预。其中,对店铺综合体验分≥4.8分的商家,平台不会通过旺旺主动介入、支持收货后的仅退款,鼓励商家先跟消费者协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仅退款策略的调整并不只局限于4.8分及以上的商家。淘宝将依据体验分,给予其他分段商家不同的自主处置权,体验分越高,自主处置权越大。
与此同时,淘宝还同时升级了已收到货仅退款的异常行为识别模型,不支持异常仅退款诉求。升级后的仅退款识别模型,增强了对异常高频仅退款、寄回空包少件、高频假货问题退款等异常行为的识别,同时密切关注不合理的退款行为,可有效甄别并打击“羊毛党”、“黄牛党”,保障淘宝商家的正当权益。
8月15日,淘宝数据显示,淘宝面向全体商家的“仅退款”优化策略上线首周,淘宝天猫全平台对“已收到货仅退款”场景的介入已减少20%,不合理“仅退款”数量减少。拼多多也对“仅退款”规则进行了深度调整,其中重点是,自动退款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消费者需要与商家进行协商处理后才能实现“仅退款”。这意味着,以往那种消费者简单提供证据就能顺畅退款的方式,如今需要与商家先进行一轮沟通和博弈。消费者需要更多地与商家沟通,甚至可能需要经过平台的详细审核流程才能实现退款。这一调整的目的在于平衡消费者和商家的权益,防止“羊毛党”等恶意退款行为的发生,维护电商平台的公平交易环境。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增加了时间成本,但也更好地抑制了“羊毛党”的嚣张。那些试图利用规则漏洞、恶意申请“仅退款”的行为,将在新规则下无所遁形。新规则的出台,将有效遏制恶意退款行为,保护商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消费者要更加理性地进行购物和退款申请。
“仅退款”模式的出台,初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然而,我们不妨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在电商平台上,商家和消费者并非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群体。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仅退款”政策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它像是一个调节器,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它会自动启动,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维权方式。同时,它也像是一个警钟,时刻提醒商家要诚信经营、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仅退款”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退款规则,而是维护电商平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工具。作为电商平台,既要维护用户权益,又要保障商家侧的公平,不让整个电商生态的品质和体验受到损害,最重要的是做到公正而不偏颇。
信任是电商平台长久发展根基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电商平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虚拟的商业世界里,信任依然是稀缺资源。各大电商平台一直在努力打造信任体系:商家通过精细的评级、评分系统,通过公开销售数据和退货率,以及消费者评价来展现他们的口碑和评级,试图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可信的购物环境。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但仍然存在局限性,漏洞和弊端也不少。
更为重要的是,电商平台在信任体系建设上的努力并未完全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平台规则频繁变动和低价策略导致的服务水平长期滞后外,更重要的是电商平台过于依赖技术和规则,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实际上,信任更是一种情感连接和共鸣。情感连接是建立信任的基础,电商平台可以通过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增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精准推荐和个性化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这种情感上的连接和共鸣,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感,进而提升整个平台的信任度。
从近几年电商平台的相关策略上可以看出,平台试图加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合作。例如提供技术平台帮助商家建立消费者购物群、提供专属在线客服等,让消费者能够随时向商家咨询问题、反馈意见,商家也能够及时响应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解决方案。这种深度互动和合作能够增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和粘性,从而带动电商平台服务水平的提升。
除此之外,新的技术和模式也能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创造新的信任体系,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提高消费者对交易过程的信任度。再比如引入社交电商模式,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能够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推荐,增强购物的社交属性。
这些新的技术和模式的引入,能够为电商平台的信任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整个平台的信任度和竞争力,其作用虽然不如“仅退款”来得直接与高效,但也更加温情与平等。
结语
随着“仅退款”模式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这一机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显然它并不是平台一刀切式管理的万能工具。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平台也要确保商家的合法权益。
随着消费市场的拓展和更多消费场景的演变,电商平台在买卖双方沟通中的角色愈发关键。正如文中所强调,“仅退款”的本质是信任,如何增强三方的信任,如何让公平公正真正得以彰显,是电商平台的必修课。
商品的质量把控、消费者的诚信体系以及精准的快速退款支持,这一系列操作都需要平台方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加强技术投入和数据分析能力,更加精准地识别和处理恶意“仅退款”行为和不良商家,才能维护良好的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