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9月5日电(记者于文静)我国首个国家级北方水稻重大科研平台——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5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正式落成,将通过汇聚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解决北方稻作生产中出现的重大科技问题,助力推进产业升级换挡和提质增效。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近年来,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适应北方水稻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联合东北三省科研院校,开展稻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欢迎。下一步,将以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为战略支点,汇聚力量、整合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稻米口粮的绝对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了解,为全面提升我国北方水稻科技创新能力,解决水稻生产中耕层退化等产业共性难题,中国农科院2020年启动建设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表示,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建设以来,按照院党组提出的“边建设、边科研、边产出”的要求,相继开展水稻育种、秸秆还田、黑土地保护等研究,培育出米质达部颁优质一、二级米,以及寒地抗倒早熟高产粳稻品系120个;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与浙江嘉兴五芳斋合作选育推广糯稻品种;研发的寒地秸秆全量原位还田缓释多效综合技术已累计推广20万余亩。
据了解,下一步,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将采取三方面举措,加快打造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有重大影响力的、开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充分发挥稻作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努力解决影响稻作产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全产业链设计资源创新、品种创新、稻作技术创新、农产品检测加工创新,加快建成科产学研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大学等合作共建。发挥全学科优势,支撑北方稻作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
昨天,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研究院由北林大协同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园林绿化等业务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共建,旨在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下设5个研究中心,包含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中心、森林城市研究中心、生态涵养区研究中心、生态固碳研究中心、生态产品... [阅读]
随着无人机从来自世界各地的玉米品种上飞过,几个小时之内,植株的高度、结果量、健康状况等参数被记录在虚拟3D模型之中。湖北襄阳黄集镇陶家村地处我国南北地区交界处,气候环境多样,十分利于玉米育种。 由于玉米是重要口粮和动物饲料,建成于此的华中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为了培育出高产、高营养价值的玉米品种,借助5G智慧技术,实现无... [阅读]
数据是一种可以反复使用、创造更多价值的生产要素,对增加产出、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效应日益显现。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显示,2016年至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规模增加4.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14.2%。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 [阅读]
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 周靖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预测,到20... [阅读]
2024-11-21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3
2024-11-21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