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宪:支持海信发展就是成全青岛发展
来源:
青岛日报
日期:2020-06-23
责编:
殷绪江
6月22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海信集团主持召开海信集团发展规划工作专题座谈会时说。当天上午,王清宪书记与孟凡利市长带领两位副市级领导、三位区委书记以及十几位局长来到海信集团,研究海信集团提出的《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发展规划,并现场办公回应海信诉求。
座谈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介绍了海信集团主要经营指标等情况,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专题汇报了《新基建 全生态 大跨越——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发展规划,提出海信集团未来发展目标——
依托青岛制造业和海信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独特优势,抢抓“新基建”重大机遇,围绕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将青岛打造成全业态、全场景、全智能的全球首个“智慧新生活之城”,助力青岛智慧城市和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2025年全球收入突破3000亿元,在青岛地区与产业生态共同创造3600亿元贡献的目标。
海信是一个企业,海信不只是一个企业
对于青岛而言,海信不只是一个企业。“青岛”曾经就是海信的名字。1969年,海信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成立,生产半导体收音机;1979年,以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主体,与电子元件八厂、市南纸箱厂、重工具厂四个单位组成“青岛电视机总厂”;1984年,引进当时世界一流彩电生产线,第一代青岛牌彩色电视机问世。1993年,将“青岛牌”正式更名为“海信”。
如今,海信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1269亿元,拥有海信、科龙、容声、东芝电视等多个品牌,在全球拥有14家工业园区、18所研发中心的大型跨国公司。50多年来,海信一直与青岛共生共荣,是青岛家电电子产业的代名词,也是青岛一个时代的缩影,寄托着青岛几代人的回忆。“海信既是一家企业,又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它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 王清宪书记表示,在这个意义上,对城市而言,支持海信已不是简单地支持一家企业,而是支持青岛的产业生态。通过支持和成全海信的发展为整个产业生态赋能,从而助力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就能实现为区域经济赋能,重塑区域经济格局。上升到这个层面来理解,成全海信,也是成全青岛的城市利益最大化,成全城市的产业生态!
“青岛是海信总部,是海信的家 ,也是海信发展最坚实的依靠:一是试验田,二是示范城,三是根据地” ,会上,市长孟凡利表示,海信要成为青岛双招双引的重要平台,做招商引资的信息源、吸铁石,做产业链的“链长”,做产业集群的“群主”。“海信生在青岛,长在青岛,必须为青岛做出更大的贡献。”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说。
熟悉的海信,陌生的海信
提起海信,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一方面是因为进入千家万户的消费品易于让人熟知,一方面因为海信的确以消费电子起家。
在这个领域,也就是所谓的to C端,海信已经确立了牢固的江湖地位——海信是国内家电产品线最全的企业之一,电视连续16年中国第一,全球出货量第四;激光电视标准制定者,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冰箱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二,出口额全球第三;空调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五,出口额全球前五;拥有国内最强大的互联网电视云平台……形成了由海信、科龙、容声、东芝电视、Gorenje等组成的品牌矩阵。
随着技术的迭代,海信的另一面,也就是to B领域,正在变得越来越陌生——在智慧城市领域,海信的实力已经悄然建立,并愈发牢固:连续9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第一,已进入147个城市,其中包括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等39个;拥有国内唯一落户于企业的智能交通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国仅三家)。
在商用空调、商用显示、医学影像、商用冷链设备等商用产品上,海信近年来也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很多人并不知道,国内商用空调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就是海信。今年初,海信还凭借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山东省空白的彩色超声产品,即将正式上市。
海信的新高度,青岛制造的新高度
每一次突破,都将开辟全新的未来。瞄准3000亿这个新的目标,这一次,海信依然是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在产业高度上的再攀登。海信首先着眼的就是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根据规划,海信要在青岛火车北站附近,全力打造海信慧湾新基建产业创新基地,构建一个人才和产业资源洼地,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介绍,该基地面积达1200亩,建筑规模达到150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50亿元,预计5-7年建成,建成后引进企业500家,投产后产值达到300亿元,可以吸引人才1万人。
同时,聚焦超高清视频和智慧云脑两大领域,海信要打造两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超高清画质芯片、超高清终端、超高清视频运营云平台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协同攻关,实现超高清视频在家庭娱乐、教育、云游戏、医疗健康、商用显示、安防监控、智能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2025年在青岛汇聚关键人才1000人以上,生态企业10家以上,生态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智慧云脑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大数据、智慧仓、中枢服务、开发社区和人机交互等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将云脑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到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发展产业生态。2025年在青岛聚集相关关键人才2000人以上,生态企业15家以上,生态企业产值超过300亿元。海信已有的技术优势将是两大创新中心实现“从1到N”的关键。毫不夸张地说,超高清视频技术和智慧云脑是海信的两大看家本领。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离不开硬件支撑。海信要推动“一芯两硬”的制造板块向高端跨越。“一芯”,指芯片板块。根据规划,海信芯片产业板块3年后产值将突破百亿,2025年实现163亿元的目标。
芯片是“工业粮食”。海信既有光芯片与光模块产业,也有电芯片产业,且都是行业领先。依托已有基础,海信进一步发力。在光芯片领域,要构造行业内最完整的产业链,在数据接入和传输层成就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安全高速通道;AI画质芯片打造8K显示行业新标杆;激光芯片领域,打破日本企业的全球垄断,推动国内激光显示产业保持世界领先优势。
“两硬”,即To C和To B两种智能硬件。利用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海信2025年“一芯两硬”要实现收入2127亿元。目前,“两硬”领域,海信已经锁定了13个高技术项目:海信要定义智能家电新标准,打造智能家电通用软硬件平台,实现家电智能化全面升级;定义智能显示新标准,支持超高清跨屏社交、自由视点和远程触控等功能;突破智慧商用显示及应用关键技术,成为世界领先的产品供应商;医学影像突破人工智能自动辅助诊断彩色超声技术,打造世界级技术高地……这些,是海信的新高度,也将是青岛制造的新高度。
建设智慧新生活之城,引领智慧城市产业生态
据研究机构预测,到2023年,仅中国智慧新生活市场规模就将超过2万亿元,全球市场更为广阔。在全球拥有18个研发中心、近万人研发队伍,涉足7个新基建领域中的5大领域、手握近2万件新基建相关专利,主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近200项的海信,无疑是这个庞大“智慧”蓝海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如果说硬件是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的四肢,软件和信息系统就是支配四肢的神经系统。海信将依托“一云脑三平台”的智慧新生活解决方案全面发力,预计2025年实现产值1015亿元。
云脑,是海信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系统架构,可以大幅降低各行各业用户的开发和使用成本。平台,即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三大平台。说起云、大数据、平台这些概念,很多人会第一时间联想到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大厂”。而海信往往被标签为“传统”企业,经常会受到质疑。但事实上,从智能交通算起,已经在行业内摸索了20年的海信,已在全国近150个城市开展相关业务,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早在5年前,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在行业内首次提出,打造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的全场景智慧新生活。各项布局也早已相继开展起来。场景,是整合所有技术、方案、软硬件的最终载体,为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在青岛加速形成、智慧城市产品和解决方案加速成熟,海信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设想,要将青岛建设成全球首个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的全场景智慧新生活之城。海信已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密切协作,形成了5G+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区“头雁工程”方案。建设内容包括从火车站到青岛大学沿线的主示范区、新机场高速公路的车路协同示范区、位于城阳的公交无人驾驶示范区。未来还将在即墨莱西交界处的汽车产业新城建设智能汽车示范区。“头雁工程”将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带集成,以集成带产业,以产业带生态,助力青岛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是在城市中生存运行方方面面,是一个个企业、一个个产业构成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信提出的发展规划,无论是“创新生态体系”,还是“高端制造业跨越计划”,还是“一云脑三平台”智慧新生活解决方案,抑或是“全业态、全场景、全智能”头雁工程,每一项都能牵动起多个产业链协同“进化”,进而让整座城市的产业生态向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