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了个折叠屏,就想骗我换手机?
来源:
新周刊
日期:2022-04-18
责编:
殷绪江
以前换手机比换衣服还快,现在换手机壳比换手机还快。折叠屏和旗舰机尽管在手机市场上风生水起,但也吸引不了消费者们换手机的欲望。
“你有多久没换过手机了?”
这句原本只活跃在数码圈之中的“礼节性问候”,最近突然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搜话题。一众拿着手机发掘互联网新鲜事的年轻人们,开始回忆起手里巴掌大小的手机到现在为止已经陪伴有多少个日日夜夜。
《三联生活周刊》在微博发起的一则投票中,有59%的人投了“两到三年”,21%的人投了“一年”。甚至有年轻人2017年秋天连夜排队抢购的iPhoneX,现在内存才用了一半多一点。
此类现象却并非个例。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经超过31个月;Strategy Analytics则称,中国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为28个月。至于海外消费者,换机时间则更为长久,普遍在35-40个月。
这和几年前人们为追求潮流“一年一换机”的局面,显然完全不同——2016年有网民在天涯社区里说,自己身边的朋友都是一年换三部手机,接着就有人在帖子下方感慨道:“现在换手机比换衣服还快。”
但和智能手机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相比,这几年新上市的手机溅起的水花却难以吸引消费者,同时也难以在市场上激起更强的活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最近发布的《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2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486.4万部,同比下降31.7%,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1278.3万部,同比下降34.7%。
一边厢,各大厂商的新机型在一个接一个地排队亮相,发布会的档期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而另一边厢,曾经是年轻人“社交硬通货”的智能手机,如今却成了年轻人社交圈子里“闭口不谈”“无话可聊”的冷场话题。
手机怎么就“无话可聊”了?
之所以“无话可聊”,是因为现在的手机攻城略地、占领市场的方式,实在是太千篇一律了:
去掉按键、耳机孔只剩屏幕的全面屏,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可以搞个高度一致的刘海,或者抬一抬价格做成旗舰机,玩大点的还能设计成折叠屏,提前“拥抱未来、迎接风口”。
后置摄像头的精细程度不仅能堪比显微镜、望远镜,数量也一个比一个多,靠摄像头凑几对筒子都不是难题。
唯一有点吸引力的机身配色,不加点修饰词也不好意思摆上台面,更不用说在社交好物分享平台上走红的“苍岭绿”“克莱因蓝”“极光紫”了。
这些“吸引点”似乎成了当下组成智能手机的通用公式——只要有这三个基本要素,然后再打磨一下性能参数,那就已经可以出街上市了。
尽管这些新机型被描述得天花乱坠,但在消费者眼里,它们顶多就“图个热闹”,掀起一波有新鲜感的水花之后,很快就被各路吃瓜群众抛到九霄云外之后了。
毕竟和数年前发布的新机型经常引起关注相比,现在的手机创新能力已经到了天花板——要么疯狂给手机堆硬件,或者给那块大无边际的屏幕打磨打磨小数点后两位,要么就在设计上来回把玩,直边圆边来回切换,指纹去留随心所欲,顺便在软件更新的时候给手机降降频。
至于曾经备受关注的新机发布会,也变得越来越高度模块化和同质化。事先选一个有文艺范儿的场地,用一套高大上但不失简洁的PPT模板写内容,开头先介绍一下处理器、屏幕、摄像头、充电速度,然后给新机型跑个分,中场环节请来脱口秀演员来暖暖场,之后再介绍下5G手机、怼一怼友商,等到最后才揭幕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
然而在等到揭幕价格之前,守在线上远程观看的消费者们不是已经昏昏欲睡,就是“看完之后就没了买的欲望”,还不如给手里已有的手机换个手机壳。
更不用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兴起的“营销创新”,打着节能环保的噱头,却把手机配件拆开来卖两次的奇葩操作了。除了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还是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唯一有明显变化的,就是买完配件之后变瘪了的钱包。
“既吸引不了我,也不便宜”
不像过去发布的智能手机能颠覆性地影响整个社会,当下手机的创新能力到了天花板,已经是整个行业肉眼可见的事实。
1992年,IBM和南方贝尔(BellSouth)联合研制的第一款智能手机IBM Simon正式亮相。这款手机在设计上非常超前——没有物理按键,输入全靠手写笔和触控,第一次兼容应用程序。
在当年大哥大都还是手机界霸主的年代,这款颠覆性设计的手机一经面世,很快就引发轰动。尽管这台智能手机鼻祖因为价格和适用性问题,撬动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但它还是开创了智能手机的先河。
新世纪之后,智能手机开始在消费市场里百花齐放。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黑莓等品牌争奇斗艳,推出的新品几乎就是过去从未见过的版本。
诺基亚在这其中更是成了早期智能手机的霸主。搭载的塞班系统不仅上手无门槛、老少咸宜,隔三差五就推出的时尚新造型更是收割了少男少女们的心。水滴状的、树叶形的、刀形的,乃至旋转屏的、侧推盖的、五彩缤纷的、镶嵌着皮革的……只要拥有一台诺基亚的智能机,就能成为社交圈子里的一哥。
智能手机真正的黄金年代是在2010年。这一年,iPhone4官宣上市,内置的iOS 4系统搭配A4处理器,在操作体验上远超当时主流应用的塞班。加上配置Retina显示屏、500万像素镜头和漂亮的外观,上市后仅仅三天,iPhone4的销量就达170万部,很多人在专卖店门口搭帐篷彻夜排队抢购。
同样是这一年,首款第三方安卓系列智能机三星GalaxyS面世,安卓系统的大门缓缓打开,越来越多的数码厂商加入和苹果竞争、开发智能手机的行列。
这些新入局的数码厂商们,不仅直接把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叱咤手机市场多年的老牌厂商送进了历史档案里,2011年入局手机中低端市场的小米,用性价比打败了盘踞许久的山寨机。
数据统计,2010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了2.98亿部,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到2013年出货量突破了10亿部。
但也是此时,普通消费者开始对智能手机迭代更新失去了兴趣。当能开发的功能都被悉数挖掘,加上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日益普及,推出的新机只是在功能上小修小补,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换不换手机“也已经没什么所谓了”。
即便是真的需要换手机,也大多是手机坏了之后的维修费用可以顶一台新机,或者内存和续航实在不行才“被动更换”。
毕竟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红得发紫的深海,市场上的新机也的确在减少。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两个月共上市59款新机型,同比下降27.2%。手机的厂商们不是去参与造车,就是想尽办法把自家的手机打造得高端一些。
而最简单直白的高端方式,用两个字就能解决:涨价。
今年2月底,OPPO发布了年度旗舰机Find X5 Pro,荣耀Magic 4也紧接着亮相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会场。两款旗舰机一个最高配售价人民币6799元,一个标准版定价899欧元(折合人民币6210.38元),与上一代相比价格涨幅几乎达到了30%。
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近发布的《Canalys2021年度智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称,2021年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0%。
手机涨价速度格外地快,几年前能买顶配高端机的价位,现在只能买一台配置缩水、性能拉胯的中端手机,直接劝退了隔三差五就患上“换机焦虑综合征”但钱包又鼓不起来的年轻人们。
再加上手机的角色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已经进化为人类的“可拆卸器官”。智能化的时代,换手机不仅要导通讯录、相册、文件,还得重新设置公交卡、门禁钥匙、Wi-Fi、闹钟,以及各种各样的账号密码,“光想想就头大”。
折叠屏能救得了手机市场吗?
尽管手机市场增长预期一年低过一年,市场上的新机也溅不起大水花,但国内的手机厂商们,都不愿意错失折叠屏这一“红海之中的蓝海”。
几天前,vivo发布了其首款折叠屏手机X Fold,加入到了折叠屏手机的竞争行列中。而在数月前,OPPO、荣耀先后发布各自的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和荣耀Magic V,小米的第二代折叠屏手机据称也已经蓄势待发。
折叠屏手机并非今时今日才有的新玩意儿。早在2018年,柔宇科技就发布了首款消费级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2019年,三星和华为入局市场,在手机市场上刮起了一股新风潮——尽管二者用折叠屏手机打进市场的过程,都并不顺利。
市场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市场追踪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了1150万台。面板供应链调研机构DSCC则预测,2022年折叠屏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1750万台。
一边是市场研究机构给予折叠屏手机市场很高的预期,另一边是消费者对折叠屏手机半信半疑的态度。市面上,一台折叠屏手机的价格抵得上一台顶配的高端旗舰机,与其买一台不知道用起来会有什么风险的“电子玩具”,还不如买一台顶配的iPhone13 Pro Max。
而那些已经尝鲜体验折叠屏手机的玩家,基本都在苦恼折叠形态带来的“创新的代价”。“折叠屏有折痕”已经是最特别常见的硬伤,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里,还有不少消费者投诉买回来的折叠屏手机出现屏幕故障、漏液、起胶,以及铰链损坏等现象。
“时代财经”报道称,有手机测评博主觉得折叠屏手机使用“非常不自在”,走在路上不敢打开折叠屏手机,也不敢带它去水汽多的地方,体验半个月之后便直接选择放弃。
也正是因为出现的问题太多,折叠屏手机诞生三年多以来,销量并未在市场上溅起水花,顶多只能在当下疫情最吃紧的时刻,能够同时打开健康码和行程码方便给工作人员查验。
IDC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市场折叠屏产品规模约为150万台,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只是一个零头都不到的小众产品。
荣耀CEO赵明此前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表示,普通手机和折叠屏手机都会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2022年折叠屏手机市场可以增长10倍。
但当下的市场成绩似乎并不能印证赵明的这番话。折叠屏能不能给手机市场带来创新,成为沉寂已久的手机市场之中的一条鲶鱼,谁都说不准。
没有人希望智能手机的变化停下来。但科技发展都有一个过渡阶段,产品真的能够得到人们信任、最终成为人们追求更好的信息交互体验的新玩具,无非只靠“品质”二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