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过一段时间试点,沈阳地铁刷脸乘车业务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此前,成都、昆明、西安、郑州等多个城市的地铁也都开通了刷脸乘车业务。随着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完善,“刷脸”的应用场景逐渐拓展,进一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包括沈阳在内的不少城市,地铁“刷脸乘车”时需要乘客摘下口罩。这主要是为保障人脸识别过闸支付系统的准确性、安全性与识别效率,以防止不识别或识别错误,但这也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隐患。地铁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且处于地下,空气流通受限,如果大量乘客扎堆儿摘口罩,容易造成感染风险,对疫情防控不利。
其实,作为一种新技术,刷脸乘车能够减少人们在乘坐公共交通的接触,提高通行效率。如果能在提高安全性的基础上,发挥好刷脸乘车的优势,也有助于疫情防控。可以考虑从技术上入手,研发并使用更为科学、精准、高效、安全的技术系统,实现更为便利、安全的“戴口罩刷脸”。
技术突破需要一个过程,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完全实现“戴口罩刷脸”,也可采取“弹性时间”刷脸乘车。比如,在非高峰时段视情开展刷脸乘车,提高过闸效率,避免人员聚集。在早晚高峰地铁客流量大时,则暂停或暂缓刷脸乘车,确保安全。
乘客也绝非疫情防控的旁观者。在享受刷脸的便利时,乘客也应尽量避免“扎堆儿摘口罩”“挤着出示健康码”,尽量提前准备好实时、准确、真实的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主动配合安检人员进行体温测量,与相关部门共筑乘车安全防线。
在人脸识别技术加速推广的同时,各国监管机构也开始对这一争议性技术提高警惕。据外媒报道,一家主要服务于执法机构的人脸识别公司,在英国正面临可能高达1700万英镑(人民币约1.44亿元)的罚款。 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ICO)近日对一家名为Clearview AI的美国公司发出警告称,该公司通过Facebook等社交网络或其他网络公开平台收集... [阅读]
《自然—机器智能》11月15日发表了一种自动化、生成式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仅利用质谱确定未知的新型精神药物(又称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了解这些结构能帮助法医实验室更快识别出疑似的人造毒品。 每年有大量新型精神药物出现在非法市场上。这些物质会造成与已知非法药物相近的精神效果;但独特的合成方式使其在化学结构上有所不同,从而规避了... [阅读]
目前,东京奥运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著名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也出现在了东京奥运会现场,不过这一次她不是以运动员的身份代表国家参赛,而是以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来评估裁判工作是否称职,是否执裁公平。 裁判的公正有人监督,对运动员的评分也是一环扣一环。据悉,本届东京奥运会采用了AI评分、视觉追踪等多项科技,在安全检查、动作捕捉、辅助评... [阅读]
刷脸”乘机、无人驾驶汽车主动识别并避让行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中央网信办日前公示的人工智能企业典型应用案例引发关注。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真正进入落地实践阶段,正在加速改变人们生产生活。 生动场景,触手可及 “刷脸过闸机,真... [阅读]
2025-04-02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3-31
2025-04-02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