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能环球  >> 查看详情

双翼齐飞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来源: 央广网   日期:2025-05-15  责编: 殷绪江  
分享:
    数以万计的精密孔位串联起国产大飞机的“骨骼”与“筋脉”;人形机器人挥动机械臂,用“有温度的交互”叩开未来之门……在江苏这片创新热土上,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编织出崭新的产业变革图景。
  2024年,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交出漂亮答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50%,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江苏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着力点之一。
  “这些年江苏持续推进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其中‘一中心’就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看来,江苏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上具备良好基础。
  “智”造尖锋 刺破苍穹
  车间内,数控制孔机精准刺入铝合金蒙皮,迸发出蓝金色火花,0.018毫米级孔位在智能算法中绽放。这不是普通的钻孔作业,而是为国产大飞机打造“关节”的精密手术。嗡鸣声中,研究员杨浩骏紧盯实时数据,额头上沁出一层细密汗珠。
  2014年,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杨浩骏涉足航空装配制孔技术时,国内制孔工艺尚处于传统阶段。“当时国外已广泛应用一种新型航空制孔工艺——低频振动制孔技术,我强烈地感受到国内与先进航空工业国家之间的差距。”自主创新研发能成功吗?杨浩骏自己也犯过嘀咕。
  博士毕业后,杨浩骏进入江苏集萃精密制造研究院(以下简称“集萃精密”),成为了一名研究员。集萃精密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这里一头连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验室,一头连着航空航天零部件的生产线,是江苏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试验田”之一。“集萃精密自2018年5月8日正式运营以来,已有7年时间。7年中,我们深耕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领域,已经拥有100多项专利。”集萃精密研究院董事长赵建社表示,这些专利诞生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以及透平机械等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工艺攻关实践,已在生产中得到充分验证,并实现落地转化。
  十年磨一剑,杨浩骏团队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进给钻装备。“在功率体积密度、功率重量密度,以及装备控制易用性等多个指标上,这款装备均可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在自适应低频振动技术方面,更是实现了对国外同类装备的超越。”杨浩骏自豪地说道。
  如今,国产装备已在国内各大主机厂完成应用测试,杨浩骏的目光也投向更远:让设备“看懂”材料厚度毫厘之变,自主调节转速进给;持续提升装备的轻量化水平,让工人操作“举重若轻”。
  在江苏,丰富的科创资源为产业提供了强力支撑。以集萃精密为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建设研发载体81家,拥有研发人员超过13000人,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450余家,转移转化技术成果累计7000余项,服务企业累计20000余家。
  人机交互 “温度”革命
  随着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其中,由多种先进技术共同驱动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奔跑”。
  走进华夏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机器人”),身穿深蓝色长袖和牛仔裤、戴着黑色围巾和机甲头盔的通用人形交互机器人“夏起”正在挥动手臂,来回踱步。当它伸出五指仿人的机械手说了声“你好”时,真实得令人恍惚——这正是华夏机器人总经理戴鹏口中“有温度的交互”的具象化呈现。
  自2024年成立以来,这家年轻的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不断突破边界。戴鹏将创新聚焦于“手、眼、心、脑”的协同进化:“我们让机器人拥有能抓取物品的灵巧双手,代表不同情绪的仿生人脸,能理解用户意图的情感计算,以及搭载大模型的知识库。”这种全维度的交互突破,使“夏起”“夏澜”等机器人不仅能在展厅接待引导、流畅讲解,还能在文旅场景表演才艺,甚至通过情感计算识别情绪反应。
  《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江苏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省会城市南京也在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全面推进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部件研发,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
  面对机遇,戴鹏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视野:“我们会继续深耕仿生交互的‘温度’,让机器人行走更稳、操作更巧。”目前企业正着力攻克双足行走的场地泛化难题,通过海量场景数据训练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在应用端,团队采取“沿途下蛋”策略,先从展厅讲解、儿童教育等易落地场景切入,逐步向康养等刚需领域延伸。
  近年来,江苏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多电极血管内消融设备、世界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总装下线……过去一年,江苏企业多项“世界级”成果引发关注。
  在江苏,科研机构不是“孤岛”,科创企业不是“盲流”,一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通道正在形成。吕永刚将这种融合归功于江苏的“综合优势”:“我们既有紫金山实验室、苏州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也有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创新方阵;既能用政策和人才支持基础研究,也能让市场引领创新方向。”
  从攻克“卡脖子”技术到培育未来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江苏正以“打头阵”的姿态,书写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翼齐飞”的新时代答卷。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科技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科技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科技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1978751725@qq.com 
本网公告
环球科技网从不发布负面新闻资讯,也绝不会发布负面信息。如发现负面信息链接请甄别是否为环球科技网所发。
本网系北京伯乐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所有。本网唯一域名(www.hqkjw.cn),其它域名链接均为假冒。望广大网民及企业主认真甄别。


咨询、采访、合作、投稿等请致电:13911566744(含微信)

     
 
 


 

相关文章

  • 具身智能开源生态加速“长起来” 具身智能开源生态加速“长起来” 2025-05-14 10:39:35

        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记者看到工程师正在用适配主流开源框架的最新版本具身算法训练工具链,升级“天工2.0”的运动能力。作为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实现拟人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公里,还可在斜坡、楼梯、碎石等多种复杂泛化地形中实现平稳移动。不... [阅读]

  • 跑完“半马”还有运动会 机器人为啥都爱搞体育? 跑完“半马”还有运动会 机器人为啥都爱搞体育? 2025-05-12 10:35:58

       往返竞速跑、足球对抗赛、机器人格斗……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近日在江苏无锡举行,150多台机器人“选手”在运动场上展开比拼。此前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引起广泛关注,北京今年还计划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是骡子是... [阅读]

  • 科创板企业推动机器人技术突破 科创板企业推动机器人技术突破 2025-05-09 09:58:47

       在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从工业机器人到具身智能,正成为制造业升级及各行业赋能的关键力量。近日,记者从上交所获悉,“科创热点行业周”的第四场集体业绩说明会——机器人专场如期开展,埃夫特、步科股份等5家科创板公司围绕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及产业生态构建展开分享... [阅读]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成功举行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成功举行 2025-04-27 11:06:00

       此前的蛇年春晚上,10多台宇树机器人身着花棉袄登上舞台,与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转手绢,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人们惊呼,人形机器人来到普通人生活了。造一台像人一样的机器,是人类由来已久的憧憬。从古书《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偶”的记载到1973年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1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诞生... [阅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