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空经济生态调研专访(一)
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流量:第一是人流量,第二是物流量,第三是信息流量。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由这三个流量构成,交通解决了这三个流量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流量和物流量。经济体量要再进一步增加的话,就是交通运输从“一维线性”(以京杭大运河为标志)到“二维平面”(以公路网为标志)之后,要再上升一步,就是到“三维立体”。三维立体的交通运输,就是要往空中发展,就是要把通用航空,尤其是低空通航迅速发展起来。
——《林左鸣:向空中发展三维立体交通,实现物流运输革命》
2021年2月,中国首次把“低空经济”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来,广东、湖南等地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加快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引领低空经济发展进入“新赛道”。
——央视网2023年10月2日报道
编者按:什么是低空经济,低空产业有哪些,如何进入低空经济圈?面对极致追求效率的时代,面对陆上交通容量超载现实,低空飞行器以其特有技术优势,正在承接更多的转移功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低空无人飞行产业将作为低空经济主导产业势不可挡,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低空时代已悄然来临。全面了解低空领域发展,系列报道与低空生态领域专家——鸢飞科技创始人张刚对话。
张刚,原空军司令部秘书处处长;原空军法制局局长;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硕士;鸢飞科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资源开发,从地面走到天空
王文慧:张总您好,经过几个月的接触,终于可以坐下来一起谈谈了,咱们先聊聊“低空”“低空开放”“低空改革”“低空经济”这几个概念吧。
张刚:好,咱们直入主题。低空是个强政策、强安全、强监管的一个领域,低空开放其实是指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没有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就不可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算起来,目前进行的已经是中国的第三轮低空改革,前两轮改革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在责权利问题上一直有争议,直到这次改革终于有了突破。
首先基本解决了低空空域管理的责权利统一的问题,就是把日常的低空空域管理协调的权力给到各级地方政府,把确保低空安全和低空飞行科学有序的责任担子也给到各级地方政府,同时,释放这部分低空空域资源后带来的发展利益也给到各级地方政府,从而达成了围绕低空管理、发展低空经济的责权利统一。
之所以可以这么做,是跟低空空域和低空飞行的特点规律密不可分的。目前我们所说的低空,一般是指1000米以下的高度范围,而且低空飞行器的特点和低空需求场景,决定了其中多数飞行活动都集中在600米以下,飞行活动的半径一般也不超过200-300公里。如果看看中国低空飞行的热力图,就会清晰地发现,与高空的北京飞广州、上海飞新疆,甚至北京飞纽约、伦敦的航班不同,全国低空的通航有人机,还有大量的无人机,都是在一个个城市或区域范围内进行飞行活动的。而这些低空飞行密集区组成的一块块低空空域,与中国的省、市行政区域具有天然的高度的重叠性。
对于上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本轮低空改革最根本的前提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最终确立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低空经济由国家机构统一规划、制订政策,具体管理和实施层面的事权下放到地方政府。业内人士普遍对于本轮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今年6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发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行业上下,军方、局方、国家相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都思想高度一致,反应积极热烈,客观上也证明了本轮的低空各项工作走在了正确轨道上。
王文慧:这就说得通现在好多省、市在低空领域为啥这么积极了,是因为他们有自主权啊。
张刚:全国有多少个省份,就多少块省级低空空域,各个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省往下就是在各市的行政区域划设市级低空空域,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而当地的其它相关单位和部门,都在政府牵头下配合开展相关工作。这样就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低空空域领导管理体制。国家此前选定了五个省做省域低空改革试点,先是海南和四川,然后湖南、江西、安徽省。比如说湖南省,省长为第一责任人,由湖南省政府与军航空管部门、民航主管部门建立协同运行管理机制来具体管理;空域释放出来后,所带动发展的GDP、经济利益都归当地政府,也就是责权利统一了。很多朋友可能记得当时的新闻报道,“3月27日,《湖南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空管保障协议》签订仪式在长沙举行。该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湖南全省全域协同运行真正实现,在湖南省乃至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试点工作在今年年初已经顺利结束,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下一步在全国各地区全面铺开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此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热情特别高。你这样想象一下,低空空域有点像地面的土地资源一样,都是国家资源。土地资源释放给地方政府的时候,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资源来发展当地经济。现在低空空域给释放了出来,地方政府有了新的抓手,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改革模式,发展地方经济,积极性是非常高的。
创新蓝海!赶超百年运输航空的低空经济
王文慧:您既然说空中的资源跟地面的土地资源一样,开发从地面到了天空。地面的资源以交通、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家都熟悉了。低空经济如果以无人机运营为代表,怎样理解低空资源的产业链,如何开发低空资源?体量有多大?能够替代地面交通产业和土地经济吗?
张刚:低空资源应用的最重要领域就是发展低空交通。它不是替代地面交通或者房地产业,是创造新的需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预测,预计到十四五末,低空这块创造出新产值保守估计将达到3-5万亿人民币。这到底是多大体量呢?咱们以汽车行业为例来说明,截止到2022年汽车行业大约是12万亿,新能源汽车产业大约是2万亿,也就是说,低空经济总量在十四五末将达到的3-5万亿,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2.5倍。
而我们回头看看,满打满算中国无人机发展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十年无人机的发展赶超了百年运输航空!
王文慧:赶超百年运输航空?这个观点很惊人啊,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吗?
张刚:中国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才开始规模化发展无人机,之所以说赶超百年运输航空,这主要是从飞行时长来衡量的。飞行时长是低空经济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航空器只有飞起来才证明这个经济是活的,是有活跃度的,只有飞到空中干活儿才可能形成商业价值,所以飞行时长“小时数”是航空界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请记住2021年这个年份。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21无人机全年的飞行时长是1668.9万小时,跟同年运输航空飞行小时大体是一样的。要知道运输航空用了100年的时间,才实现一年能飞行到一千六百多万小时,无人机只是短短发展了十几年的时间。2022年因为疫情原因,各项数据没有代表性。2023年的统计数据要是出来的话,我相信会超出运输航空一大截儿了。
2021年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工业级无人机的生产和销售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消费级无人机。也就说多数在空中飞的无人机都是干活的了,而不是用来玩的了,这个产业性质就不一样了。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2021年国家发布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这个纲领性文件,那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红头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发展低空经济。这个文件的出台,也是基于前两个标志性事件。所以说,2021年是低空领域的一个关键年份,一句话:量变到质变。
此前的中国无人机是靠企业自发的、市场原生的动力发展,到了2021年整个低空生态的雏形基本形成了。国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地、自上而下成体系来推动它进一步发展。从目前低空生态来看,整个低空经济包括四大块儿,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这四大板块是以“低空飞行产业”为核心的,就是说想要形成活跃的低空经济,一定是围绕飞行活动这个核心来运转的,其它都是服务保障和辅助的角色。
王文慧:此前听您说过低空指的是1千米以下的空域,这个空域是无人机的专属空域吗?
张刚:说明一下,最开始说通航的低空空域一般指3000米以下。新一轮国家低空改革主要说的是1000米以下。目前国家要全力发展低空经济,低空生态同时涵盖通航有人机和无人机,但以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导产业的趋势愈发明显且不可阻挡,同样,未来的低空交通也是以无人机为主的交通业态。不能说1000米以下是无人机的专属空域,但无论是通航有人机,还是无人机,1000米以下都是飞行最集中、需求最集中的空域。
王文慧:对于大众来说,关于无人机的认知还停留在夜空中变幻的绚丽造型,可悄然出现的经济价值却令人感叹。据我所知,工业级无人机最早是在农业领域发力的吧?
张刚:农业植保是工业级无人机最早实现广泛商业价值的一个领域,给农作物洒药施肥,后来又逐步发展到播撒种子、秧苗直播,甚至果实的涂白、采摘、收割等等。植保无人机或者叫农业无人机小型化、成本低、效果好,还具备安全性好、操作灵活这些特点。目前市场上成熟的品牌机型,基本都迭代到全自主作业模式,可以24小时昼夜干活,可以根据需求按照规划航线进行自主作业、仿地飞行、变量喷洒、断点续喷、自主避障、失控保护等等,特别在梯田、坡地、果园、高杆作物及水田雨后等场景,无人机飞防作业几乎成为刚需,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单就农业作业这一项,工业级无人机的应用价值就非常惊人。
右一为张刚
稿件提供:中经网·中经在线《科技与财经》专栏主任 王文慧
曾编写部分系列访谈
1、《“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十一篇;
2、原民航局副局长李健的系列访谈4篇
【专访系列①】李健:从“安全”起步,发掘空域资源,开拓通航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专访系列②】李健:打造未来城市融合空域的立体交通
【专访系列③】李健:对航空安全认知的偏见,制约了通航产业的发展
【专访系列④】李健:从教育观念入手,早日实现“航空产业兴国”